
在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坚毅韧性、百折不挠精神的抗日战争中联富配资,“百团大战”堪称熠熠生辉的一页。
而日后被誉为“三陈”之一的名将陈锡联,也在其中崭露头角——在抢占狮垴山的激烈攻防战中,一发子弹竟然从“贴身”的位置穿过、令同在前线的另一位战友受了轻伤,可见当时的战场局势,激烈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图片
狮垴山上的一颗子弹
自1940年秋季开始,为适应当时抗日战场实际局面的变化,八路军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以华北地区敌占交通线和据点为目标,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
按计划,这场战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从8月中下旬开始打响,一直到12月初基本结束。该战役除歼灭敌军、破坏华北交通线、打击日寇“囚笼政策”之外,还对全国人民抗日热情起到了鼓舞作用,并有效遏止了国民党妥协投降的暗流。
由于先后参战的部队多达上百个团,后世称之为“百团大战”。
图片
“七七事变”爆发后一个月,陕北红军主力即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任红十师师长的陈锡联也随之改任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当时该团兵员计2900余人,是红军的精锐部队,一直都被视为第129师的“拳头”。
既然是“拳头”,自然就更多地被放在刀尖的位置上。此前,陈锡联率部已经在阳明堡、响堂铺等地打过好几场可圈可点的仗,炸了日军的飞机、击毁敌方汽车百余辆,歼敌少佐以下400多人,还缴获了大量弹药等军用物资。
百团大战打响后的第一阶段正太战役中,第129师负责执行正太路阳泉至榆次段的破击任务。由385旅、386旅一部组成中央纵队,首先控制阳泉西南的战略要地狮垴山。
图片
狮垴山位于阳泉的西南方,由于地势险要具有相当高的军事价值,一旦占据了这里,既可以控制几十里铁路沿线,对阳泉也同样产生威胁效果。所以,这里被八路军选定为首先占据的要害阵地之一。
而日军那边,此前沿着正太铁路线构筑了许多据点,又有平辽公路为副翼,常有装甲车沿线巡逻。他们自以为占据优势,把这条路吹嘘为“钢铁封锁线”,对狮垴山并不特别在意。
八路军攻其不备、动作迅速,14团很快就一举拿下了狮垴山,相当于卡住了正太路西段的咽喉。
驻守在阳泉的日军发现局势不妙,这时才终于醒过味来。从8月20日晚上一直到26日,五天多的时间里,敌人调集了精锐炮兵作为支援、又有飞机轰炸,采取正面攻击、迂回偷袭等种种办法发起多轮进攻,妄图把狮垴山控制权夺回去。
图片
就是在这样瞬息万变、危机四伏的战场局势中,担任团长的陈锡联和旅政治部主任卢仁灿一同到第一线查看战场动向。当时两人隐蔽在一块石头后面,此时有战士发现山下出现了敌人,便大声示警“敌人又上来了!”
两人一听说有了敌情,便站了起来,用望远镜进行观察。突然之间,一颗来自敌方的子弹偏偏穿过了陈锡联手臂与身体间的空隙,击中了卢仁灿的左臂。卢仁灿受伤之后血流如注,当时就倒在了地上。陈锡联见状,立刻组织了几名战士把伤员运下了火线。
这件事情过去几十年后联富配资,亲历者仍然记忆清晰,历历在目。它也成为狮垴山战斗中的一个小插曲和例证,用来描述当时战场局面的风险之大。
图片
五天多的激烈战事
在狮垴山上的五天多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陈锡联将军在多年后的回忆录中,记述了当年这场战斗的经过和一些细节。
21日早晨天还没有亮,便有第一批60余名日军向狮垴山发起进攻。八路军一方早已构筑好简单的工事和掩体,严阵以待。战士们故意不作反应,等到日军已经摸到能够看清眉眼的距离,才随着信号一起开火。
日军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队列崩溃,不得不重新退回。但仅仅到了上午10点,下一波进攻就又来了。这一次日军并没有走老路,而是调整了部署,调集了大约150人的炮兵中队作为增援,悄悄地迂回到狮垴山右侧的西峪掌村,打算从另一个方向发动突然袭击。
图片
说来也巧,正当日军由西峪掌村向狮垴山阵地迂回时,陈锡联等一批干部也正前往这个方向查看地形、调整防御。因为该处地势比较平缓、易攻难守,八路军一方也早已注意到这个薄弱位置。敌我双方想到了一起,时间上也差不多,几乎是猝不及防地碰到了一起。
由于发现及时、应对迅速,敌人本想从背后偷袭山上守军,却没料到陷入八路军三面夹击之中。最终,这支日军匆忙丢下了40多具尸体,被迫狼狈窜回阳泉。
在这40余具尸体中,发现了敌人炮兵中队长中岛的尸体。商量之后,八路军一方由旅敌工科负责找来棺材,把该鬼子的尸体装进去,请人抬到阳泉去交给日军。
图片
棺材上贴上了大字,赫然写着“侵略者的下场”。这一举动一方面显示我军是仁义之师,不干侮辱尸体之类的事,另一方面也收到了良好的攻心之效。
之后好几天中,日军多次派来大小队伍轮番进攻狮垴山,多到上千人,少也有数百人。每天有3~6架飞机对阵地进行轰炸,炮火早晚不停。八路军一方则主要凭借工事进行隐蔽,在炮火和轰炸间隙加固工事。每当敌人冲锋进攻到达短兵相接的距离,再集中火力和手榴弹、甚至使用面对面的白刃战对敌人进行杀伤。
就是靠着这样的灵活战术、坚定战斗意志,385旅始终坚守着狮垴山阵地,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直到26日接到命令,才从狮垴山撤出,转移到龙门上庄一带,继续执行破路等作战任务。
图片
受伤不止一次
虽然狮垴山算是相当激烈的一场战斗,也有与阵上受伤擦肩而过的危急时刻。但对于陈锡联来说,这早就不是他第一次在战场上遭遇风险,至于受伤挂彩之类的事更是家常便饭,一点都不稀奇了。
1915年,陈锡联出生在湖北黄安的一个贫民家庭里。由于乡里地主对贫苦民众进行压迫和剥削,贫民活不下去反抗者多,他才不过十四五岁,就参加了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当上了“红小鬼”。
还是个半大少年时的陈锡联长着一张圆脸,比他年长的战友都喜欢叫他“小胖”。一到上战场的时候,他就会跟在自己班长后面,举着一把大刀奋勇冲杀。营长说他像个“小钢炮”联富配资,这个外号伴随着他一路冲杀,从小战士渐渐成长成为能够带队、能够指挥的军事人才。
图片
从不畏惧、遇到敌情就冲锋在前,这样的个性可想而知是会经常遇到危险的。在陈锡联的军旅生涯中,狮垴山的险情并不是第一次,此前他曾经不止一次受过更重、更危险的伤。
1938年4月,华北日军妄图将第129师主力消灭在辽县武乡一带,陈锡联、曾国华率部与敌军在白泉村玉女山发生了一场遭遇战。
玉女山虽然不高,但坡陡石多、易守难攻。八路军在山上依凭地利进行守御,双方对峙僵持了足足一天。同样也是面临一股敌军摸上山来意图偷袭的情况之下,陈锡联被一颗子弹击中了右下颚。
中弹之后的陈锡联,脸上、身上都是鲜血,生死不明。当时敌人的进攻十分猛烈,一部分战士有些发慌,阵线开始松动。曾国华立刻大喊“都给我站住!”
图片
他立刻下令调机关枪前来锁住敌人的进攻,一轮火力把敌人揍了回去。等到阵地上的压力减轻下来,几名战士才七手八脚把昏迷不醒的陈锡联抬了下去。
当时的陈锡联虽然仍有生命体征,但满口是血根本无法说话。他先是在松烟镇接受了最初急救,后来又被送进了设在辽县马厩村的第129师医院。
在医院里,陈锡联受的伤很长时间都不见好转,伤口附近肿胀严重,喝水进食都成大问题。
图片
直到师卫生部长钱信忠检查后给他做了手术,把造成感染的碎骨片和脓血都放出来,才终于渐渐痊愈。虽说是“痊愈”了,但陈锡联的下颚仍然留下了一道大伤疤。
对于受伤这回事,陈锡联自己多年都轻描淡写,钱信忠对他说这是“鬼子给你的纪念章”,他也深以为然。
但一旦有人对战友的战场表现流露出质疑,他却分分钟可能直接翻脸——多年后有人对卢仁灿受伤的事表示不信,陈锡联立马就把来人轰了出去。
图片
战后总结:“打一仗、进一步”
陈锡联从小没有什么机会读书认字,他自己也深深知道没有足够的知识、很多方面都难以得到提高。
因此他在紧张的战斗间隙挤出时间去学习,很快就能够独立看书、写信、读报。某一次《新华日报》派记者到前线采访,就正好碰到他利用碎片时间读书,一边还拿小本子摘抄要点。
采访者也被这样的画面感动了,他在后来发表的文章中盛赞八路军是“伟大而实际的大学”。在一种奋进、向上的整体气氛中,很多人都如同陈锡联一样,抓紧时间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图片
在跟随徐向前等人作战途中,他更是不放过点滴机会,既学战场上积累下来的实际经验,也学理论系统的军事知识。刘伯承当初也曾经特别针对年轻干部打仗不太重视沙盘作业的弱点,对陈锡联等人进行专门教授。
陈锡联看着刘伯承用眼镜盒、茶杯等物品做道具,向他们演示熟悉地形对于作战指挥的重要意义,他一边看、一边一点一滴都记在心里。等到自己带队打仗时,也注意把刘帅教授的技能经验用到实处,不管是熟悉地形还是重视通信,都给实际作战带来了真正的益处。
狮垴山的作战结束之后,陈锡联也很快对这一战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旅此前防御战斗的经历较少,正需要总结经验,而通过实战总结经验,才能做到“打一仗、进一步”。
图片
首先,阵地战在防御时,应当重视利用地形、构筑工事,并合理地配备火力。比如在狮垴山一战中,我军首先针对正面崎岖山路配置了足够的火力,但缺陷是对侧翼防范不足。敌人第一次失败之后改从侧翼进攻,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很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其次,在守御作战中,伪装隐蔽工作极为重要。敌人对狮垴山投放了大量的轰炸和炮击,但我方由于准备较为充分,一线部队隐蔽在单人掩体内,二线部队有隐蔽部,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伤亡。
最后,在使用预备队时尤须注意:敌人未到百米内,一般情况下不要使用预备队。
图片
因为此时敌人的士气还比较旺,队形不乱,不利于我方施行白刃战。待敌人进入百米以内,炮火飞机的支持失去实际效用,这时候使用预备队配合火力展开,对敌人的杀伤最为高效有力。具体突击时间的掌控,应当由一线指挥人员当机立断,不可过于依赖上级。
关于指挥和通讯,由于阵地战的消耗更大,射击指挥尤其重要。非有明确目标出现,不可随便开枪乱射。通讯方面应当重视电话线的布设、电话的作用,尤其是白天尽量少用通讯员,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图片
结语
多年之后,陈锡联将军回忆时仍然感叹:狮垴山之战的外部条件是十分恶劣的,但哪怕是那么严峻的条件下,我军指战员也仍然打出了意志和士气,打了一场漂亮的守御战。
当时正值雨季,秋雨连绵日夜不停,所有人都穿着半湿不干的衣服,泥里滚,水里趴。发现敌人进攻就地开打,敌人退却之后就在泥泞中继续坚守,没有足够的粮食,就吃黑豆野果生苞谷、喝雨水来坚持。
也正是有了这样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百团大战才能获得成功,多年抗战最终走向胜利。
图片
参考信息:
《陈锡联上将在抗日战场》;夏明星苏振兰;党史纵览;2016年1期
《陈锡联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联富配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